人気ブログランキング | 話題のタグを見る

☆☆☆曇霜の文閣☆☆☆琢磨☆粹練☆精進


by frost515

中國史(二)報告

發現虞弘墓

一.影片
發現虞弘墓,是由《探索發現》系列所拍攝的,這是一座1999年7月在山西省太原市郊區無意中發現的墓室。之後,由山西省考古所及太原市考古所等组成的考古隊進行一連串的挖掘及研究,其研究整理如下:
(一)墓室
1.屋頂:
虞弘墓的屋頂是由漢白玉石製作的,形式屬於歇山頂,這是一種共有九條屋脊(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戗脊的屋頂),由於正脊兩端到屋檐處中間斷了,分別成垂脊和戗脊,就好像「歇」字,所以較歇山頂。這種屋頂形式在層級上是僅次於廡殿頂,因此它的數量和用法都有嚴格的等级限制,是屬於三品以上官員才可以建造的。而虞弘墓的屋頂就是使用歇山頂,這證明了他的身分非比尋常。
●由此可知,虞弘應該是屬於三品以上的官員?
2.石槨:
虞弘墓中的石槨是呈倣木結構的建築形式,由槨座、槨壁、槨頂三部分組成,當中全部是由漢白玉所组成的,形狀為呈弧邊方形。墓葬為磚砌單室墓,帶斜坡墓道,而石槨出土時槨門已經損毀的非常嚴重,現在只剩下門楣。
而在槨座及槨門的兩側的漢白玉石壁上,皆刻有浮雕,浮雕的內容可以反映出墓主生前的生活情景,其所繪內容精美,並且彩繪上色,在局部也有描金使其更加突出,使得整個石槨金碧輝煌,色彩斑斕。此外,在浮雕上的人物形象,並不是所謂的漢人。如:槨門右側的浮雕,是人遷馬圖;而槨門左側的浮雕,奉果圖。圖中的人物刻劃是高鼻深目,且髮型奇特多捲髮,與伊朗高原人相似。不僅僅是人物,就連服飾、器皿及花鳥等紋飾,也都充满了中亞的風格特色。
●因此,虞弘應該非漢人?
3.材質:
虞弘墓中石槨的材質使用了漢白玉石,這是屬於上等的材質,其產自於河北省滄州,與山西省太原距離相當遠。以當時的人力物力來看,如要搬運是一項非常浩大的工程。
●從中推論,虞弘應該財力雄厚?
(二)墓主
虞弘墓中的玉棺槨,其所葬的是虞弘及他的妻子,是一個夫妻同葬的棺槨。關於他的身分,學者們有深度的探討:
1.朝代
要確定虞弘的身分,首要條件是必須知道他所生的朝代是哪一個朝代,因此學者在墓造形式上,做了許多的推測及考證,其順序如下:
(1)虞弘墓的墓葬長度不足14米,整座墓是由墓道、甬道、墓室所组成,墓室的形狀是弧邊方形(整体上是方形,而四個角砌成了弧形),這些是北朝及隋唐時期很普遍的墓葬形式。
(2)石槨的歇山頂形式,最常見於隋唐時期的墓葬,因此考古人員便初步確定此墓是在隋唐前後所建立。
(3)考古人員在清理石槨頂部的時候,發現了2枚開元通寶。而後,考古人員在墓室的淤泥中又發現了幾枚唐代的錢市。經過仔細的核對之後,發現這些銅錢是屬於不同的年代。而既然兩者時代不同,即可知曉這些銅錢是不屬於墓中的隨葬品,因此墓葬的年代也就不能篤定的說是唐代。況且,從墓中器皿物體分布散亂、沒有規律,可以看出這座墓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且應為盜墓者所為。
(4)之後,考古人員在墓室的底部,發現了一塊方形的墓誌蓋。然而,卻沒有發現墓誌。考古人員將墓志蓋的浮土去掉後,出現了「大隋故儀同虞公墓志」。從此可得知,這是一座隋代的墓,而墓主是一位姓虞的官員。隨後,終於發現了墓誌。
2.身分
考古人員所發現的墓誌,形狀成正方形,長寬約為73厘米,除了右下角的缺失外,還存有625個字。根據墓誌的記載,墓主名虞弘,曾在北齊、北周、隋三朝為官。在墓志中有一段話題到:「虞弘曾統領代州、并州、介州,三州的檢校薩保府。」,因此考古人員的推斷如下:
(1)以當時的制度來看,檢校薩保府一職相當於督察,也就是負責監督薩保府的
工作。而薩保府則是專門管理入華的西域人事物之機構。由此可得知,虞弘並非中原人士,而是西域的胡人。
(2)檢校薩保府的级别高於薩保,而薩保原是粟特胡人商隊首領的稱呼。因此,通常由粟特商業貴族來擔任。之後,粟特人進入入中原後,形成各個聚落,薩保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其中一個粟特聚落的大首領。而中原政府為了管理和控制粟特的聚落,就薩保列入中央政府,成為政府任命的一個官職。
(3)然而,薩保一詞雖然來自粟特與,但是在中原薩保府工作的却不一定要是粟特人,而是來自不同種族的西域胡人。既然薩保府中有不同種族的胡人,那麼虞弘究竟是屬於哪一個種族?
3.種族
關於虞弘屬於哪一種族,考古人員使用了幾種方式去推測,以期得到答案,過程如下:
(1)考古人員在石槨裡面並没有發現棺木。但在石槨東西兩側散亂的隨葬品中,發現了一些零星的殘缺人骨。考古人員認為這就是墓主的骨架,因此決定利用現代科學方法進行人骨的鑑定,他們認為這樣將得到很好的解答。果然,鑑定的結果與墓誌吻合處甚多。墓誌中記載道:「虞弘與夫人同葬於墓中。」而鑑定出來的結果,確實是是一男一女兩個人的遺骨。虞弘下葬時為59歲,與鑑定結果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虞弘的面顱骨只保留大半個額骨、下頷骨殘片等,而女性也就是虞弘夫人的骨骼也只剩下後腦殼的那一個部分,因此很難判斷出兩者的種族。
(2)後來,考古學者除了人骨外,還依照虞弘墓出土的豐富浮雕彩繪做分析,經由通過分析圖像人物特徵來探討虞弘究竟是屬於哪一種族。經過對比各人種的面部特徵後,推斷出虞弘或許是接近印度-地中海種群,主要分部於伊朗高原上的高加索人种,在薩保府工作的胡人中,高加索人種中的粟特人最接近這一結論,但仍是無法作為虞弘種族的確切結論。
(3)在歷史中粟特人建有九大城邦國家。進入中原後,粟特人以國為姓,因此
稱為昭武九姓。但是中國歷史記載的昭武九姓中,並没有虞弘的“虞”姓,所以虞弘並不是粟特人?
(4)因此,考古人員決定從墓誌中的敘述解釋,嘗試在各種史料上得到論證,期望能從中找到解答。墓誌寫到虞弘是魚國人,為了要確定虞弘的族源,就必須了解魚國,然而在史料上卻沒有發現魚國。另外,墓誌上涉及到魚國的“魚”字明顯與其他字迹不同,顯然事做過了修改。

二.心得
在影片當中,我認為最值得我學習處,是有關於他在考證方面的技巧,以及邏輯的推理上面,皆是可以仔細思考的地方,考古學者究竟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證據,卻欲推斷出此墓的時代、墓主等呢?
如以時代方面來說,雖然許多方面皆可以看出墓室大略是在隋唐時期建立的,然而只要有小小的跡象顯示出推斷的不確定性,考古學者就不會妄下斷定,他們總是堅持要有最肯定的證據,才願意去論定一件事情,但是即使如此仍然不放棄去做種種推論,這種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精神,是不論在治史或者是運用在其他事務中,都是值得效法的。
而以邏輯推理上,更令我非常佩服,整部影片看起來,就如同跟著一位偵探在辦案,在整個過程中抽絲剝繭、層層推進,才漸漸得找到真相的輪廓,進而知道解答,而於弘墓就是這樣。我認為如果將這樣的思維學起來,將會有很大的幫助,這種方式不僅是循序漸進,而且條理清晰,很容易就能釐清其中不清楚的地方,如此研究其成果應是不會太差。
另外,在這部片中還可惜得史學方法的應用,史料的運用、考古的發現及科學的方法完美的結合,這正是書中所的書面資料與地下考古資料的相互運用,如此相輔相成的結果,讓歷史的研究走上更精確的境界。
# by frost515 | 2008-07-21 18:44 | ☆歷史報告☆

人類學 書評4

書名:《天真的人類學家-重返多瓦悠蘭》
(A Plague of Caterpillars: A Return the African Bush)。
作者:奈吉爾˙巴利。
譯者:何穎怡
出版資料:商周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2年6月,初版。
頁數:254頁。


一. 摘要
第一章,再訪阿杜拉。
此章書寫作者知道五六年才舉行一次的割禮即將要開始,因此再度造訪阿杜拉的起程,與前一本書《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一開始一樣,受到官僚制度的百般刁難。然而,作者有了之前的經驗,已經不像上一次一樣的困難,終於作者踏上了久未見面的土地。
第二章,進入山區。
這裡描述作者搭機抵達了山地,在這途中又遇到了其他在此工作的西方人,並在此章解釋了非洲的負債傳統及嫁娶支付訂金的模式為何(此也為負債傳統的最主要根源)。
第三章,凱撒的禮物應歸給凱撒……作者因為一些公文的必要流程,而在此章中認識了副縣長,副縣長在此之後曾多次給予作者幫助。
第四章,在度獨當難局。
終於達到了目的地,作者找尋到他昔日的助理-馬修,並要求他在之後的三個月內繼續當他的助理,作者回到了多瓦悠蘭,開始了他此行的目的。
第五章,失落的乳房切除術。
到了他所居住的村落後,昔日的朋友歡迎作者,並收到了許多贈禮。在此章又再度地提到多瓦憂的債務操縱模式,並提及這在某方面來說,是一種關係上的標記。
此章的重點是割禮的儀式解說,其內容如下:
(1)與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受割禮的男孩被視為「更生」,並賜予新名字。
(2)割禮的必要條件是-下雨,惟有下起大雨,男孩們才能夠接受割禮。
(3)割禮過程的設計,旨在造成恐怖的效果,接受割禮的男孩不能哭,即使哭也不重要,只要女人誤以為他沒有哭,很勇敢就可以了。
(4)割禮非常殘暴,整個陰莖都要割開來。
(5)如果男孩年紀很小就接受割禮,他的陰莖往往變成球狀,這或許說明了多瓦悠蘭生育率低落的原因。
(6)多瓦悠人將這類死於割禮的男孩歸諸為「被豹子吃掉了」-因此被傳說為他們是舉行可怕儀式的食人部落。
(7)受了割禮的男孩,必須被隔離在叢林中裡九個月-和待在娘胎裡的時間一樣(且必須與女人隔離)。
(8)剛割禮過的男孩很危險,他們會讓女人流產或讓年輕妻子不孕,且不能直接和女人說話,必須以一種小笛子傳訊(此種笛子可以模仿多瓦悠語言的聲調變化)。
(9)從叢林回來後,他們將被帶到供奉男祖先的頭顱屋,第一次目睹到自己祖靈的頭顱。
(10)至此,他們已成為真正的男人,可以對著自己的刀子口出咒語。
第六章,我來,我見,簽證。
作者見到了兩位即將要舉行割禮的年輕男孩,並爲他們打扮,這是一種責任-成為他們的「丈夫」。這種責任是一輩子的,割禮結束當天丈夫必須提供食物,並未其打理衣物;而男孩必須在丈夫死後,到其葬禮跳舞。
第七章,類人猿與電影。
此章是一個有趣的小插曲,作者似乎特別有類人類(猴子、狒狒等)緣,並敘述其被一之猴子看上,進而帶他去看電影的趣事。
第八章,凡有疑慮-進攻。
描述作者為了找尋失落了乳房切除術,到了離多悠瓦人鄰近的村莊-尼加人村莊中,作者發現尼加人村莊人數很少,而且原來當初的認為尼加人沒有乳房是另一種割禮儀式,最後才真相大白-那是基因突變,這讓作者非常的失落。
第九章,光與影。
首先,提及擁護自來水運動的計畫,並且說明雖然此計畫將讓許多地方 性致命並消失(因為飲用水不潔會造成疾病),但也因此會在多悠瓦社會中造成不小的衝擊。另外,由於一德國人於多悠瓦村落放電影之故,讓作者得以進行一項視覺人類學的調查。
第十章,追逐的刺激。
此章,作者嘗試做許多多悠瓦社會所進行的工作,由於其是西方人的緣故,他不用顧慮到多悠瓦的傳統與禁忌,藉由親身實地操作,作者更加了解多悠瓦文化所包含的意涵。
第十一章,黑白人。
黑白人是作者的一位朋友,其意指受過西方洗禮,舉止想白人的黑人。此章說明了作者與他的認識經過,及其造訪多悠瓦的些許情形。
第十二章,一場不尋常的黑色毛毛蟲瘟疫。
由於割禮的進行,必須藉由說話笛當作說話工具的媒介以溝通,因此作者為了了解,其儀式進行時的語言交流傳遞,因此作者決定學習說話笛,以便更了解儀式的進行。
第十三章,結束與開始。
作者在多瓦悠的研究,到此章進入尾聲。

二、評論
(一)作者簡介
作者奈吉爾˙巴利(Nigel Barley)1947年生於英國,大學時在劍橋大學主修現代文學,並到牛津大學取得社會人類學博士學位。1977年至1979年在喀麥隆多瓦悠部落進行前後兩次田野調查,並於1983年後將兩次調查經歷寫成人類學通俗作品,因而成為現代廣為大眾所熟知的人類學家之一。現為大英博物館民族誌學組附屬人類博物館館長。
(二)本書特色
本書承襲了上一部作品《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接續自他離開多瓦悠蘭後,又因為得知割禮即將展開,而又返回多瓦悠蘭的生活。
沿襲了之前作品的創作特色,作者將人類學家於田野調查中所發生的的生活點滴書寫來,展現出一種戲虐。樂觀的態度。從中可以學到的不僅僅是學問,而是一種處之泰然的生活態度,這是在一般的書中無法體會到的。
(三)結論
這本書中作者雖然以輕鬆的筆法,書寫許多事物,看似簡單,其實內容不乏深意。作者用深入淺出的方法,帶入許多人類學理論,使得原本艱深難懂的理論,因而變成有趣,而且作者直接將多瓦悠人的儀式等運用在其上,使得書中已呈現活生生的例子。整體而言,作者使讀者在閱讀上輕鬆快樂,又讓讀者有更多的學習空間。
# by frost515 | 2008-07-21 18:24 | ☆人類學☆

人類學 書評3

書名:《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
(The Jnnocent Anthropologist Rotes from a Mud Nut)。
作者:奈吉爾˙巴利。
譯者:何穎怡
出版資料:商周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4年10月,初版八刷。
頁數:246頁。


一. 摘要
第一章,原因何在。
此章說明了作者為何要做田野調查,以及神麼是田野工作?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作者選上了多瓦悠(Dowayo)做為調查的民族?等等的問題。讓讀者了解到這寫作本書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章,準備。
這章是寫如何聲請經費等,較官方的問題。其中官僚體系對於研究者的總總不便及其自身的腐敗,在作者以親生經歷的經驗,加上幽默活潑又帶點批判味的口與中,被寫的淋漓盡致。
第三章,上山。
承接了上一個章節,經過作者在與官僚系統長時間的斡旋後,作者終於取得了官方認可,作者終於可以上山,離他的目標研究人多瓦悠人又更進了一步。
第四章,可恥的馬凌諾斯基。
一開始作者認為人類學與教會的裡面是背道而馳,然而在事實上,卻並非人類學所想的那樣,教會再當地文化、語言、翻譯、語言學上的研究,其實是相當可觀的。
第五章,帶我去見你們的首領。
作者終於抵達了最接近城市,並試著開始學習多悠瓦人的語言,於是他決定要找一個助理,並且寫到其實研究人類學首要的功課,就是語言的學習,而人類學家在書寫自己的經歷時,總是有意無意的隱藏住了。多瓦悠人有助在平地的,也有住在山地的,作者選擇了山地的多瓦悠人,並決定搬到孔里村(Kongle)。首領及酋長都不是真正多瓦悠體制下的稱呼,多瓦悠的社會中,並沒有一般定義中的那種握有權利與威脅的酋長。他們有的是瓦力(waari),是部落中的有錢人,即是擁有許多牛隻的人,他們有能力主辦各種宗教儀式(宗教生活的重心),文中的祖帝保(Zuuldibo)就是這樣的身分。
第六章,你的天空晴朗嗎?
作者仍持續不段的再學習多瓦悠語言的基本規則,並有許多的困擾。首先,多瓦悠語是音調語言(tonal language),因此一個字的音調高低就可以完全改變字義。而且,他們的聲律有四個聲,因此二三聲不易辨認,外加多瓦悠人習慣將因串聯形成連音。此外,又有許多的方言,使得字彙及句子構造都有不同,甚至是說話習慣等,都讓作者相當苦惱。此章也提及了許多多瓦悠的文化,如:他們對於黑人與白人不同的解釋、以物易物的經濟關係、飼養牛隻的目的為何、多瓦悠的巫術、男性的割禮等。也說明了人類學者與部落間的利害關係。
第七章,阿,喀麥隆:祖先的搖籃。
作者解釋了何謂”交換體系”,以及多瓦悠的男女地位上的關係和觀念。他也參加了屬於該族群的特殊祭典-頭顱祭,並發現到多瓦悠的時間觀念與西方是迴異的。另外,多瓦悠的親屬關係也是極其複雜,讓作者在這方面的釐清上傷透了腦筋。此外,多瓦悠對於人跟自然的關係,也是作者注意的一個焦點,他發現非洲人並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這麼的了解自然或是愛護自然,這也是作者感到驚訝。
第八章,跌到谷底。
此章談及到了作者在非洲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與困境,這不僅讓作者受到衝擊也得了疾病,這讓他感受到田野調查,並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這麼美好及順利。
第九章,非洲總有新把戲。
作者將在非洲醫院的經歷寫成了此章,並且感受到了教會朋友的溫暖。
第十章,儀式與錯誤。
病癒後,作者又回到了孔里村進行下一部的研究。也得以調查多瓦悠的喪葬儀式、收割儀式等,並也從中漸漸的推斷出屬於多瓦悠的文化模型。
第十一章,雨季與乾季。
非洲的雨季與乾季是明顯的,作者選擇在乾季的時候,建了一間屬於自己的屋子。此外,作者與多瓦悠人打了一場官司,也發現他們的法庭判案與文化也有一層關係。作者與祈雨師有了更近一部的接觸,也在一番的斡旋下見到了祈雨用的石頭,這對作者研究多瓦悠的信仰有很大的幫助。
第十二章,第一披與最後一批收成。
關於多瓦悠的研究,逐漸到了尾聲,作者頻繁的接觸許許多多的儀式,以便更加地了解及審識多瓦悠的文化,如此一來也可以檢驗自己的研究推論是否正確,最後作者終於離開了非洲。
第十三章,英國異鄉人。
作者回到了英國,又要開始重複適應與非洲不同的習慣,一開始作者極為不適應。書的尾聲,作者反省了這一段時間的田野研究,並於最後提到:他將返回多悠瓦。

二、評論
(一)作者簡介
作者奈吉爾˙巴利(Nigel Barley)1947年生於英國,大學時在劍橋大學主修現代文學,並到牛津大學取得社會人類學博士學位。1977年至1979年在喀麥隆多瓦悠部落進行前後兩次田野調查,並於1983年後將兩次調查經歷寫成人類學通俗作品,因而成為現代廣為大眾所熟知的人類學家之一。
(二)本書特色
作者將人類學家在田野調查中的生活點滴,並行諸於文字,這是一般人類學家是不會這樣寫的。作者筆下的人類學者,多了許多的人性,有挫折、失敗、無助、困頓,也有成功、喜悅、閒散、樂天。換言之,並不是一切皆是順順利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幽默的筆調揭露了人類學家的窘態和糗態,這樣的書寫卻廣受大眾所歡迎,他不像一般人類學者那樣地宣傳人類學崇高的使命及深奧的意義。彷彿只是把他的經歷拿來當作娛人的話題。
因此,本書的特色就是作者對他的田野經驗,抱持著輕鬆又篤實的態度,並且也以輕鬆的方式書寫,讓讀者們不覺得人類學生澀難懂,反而是趣味橫生。所以,這本書讀一拿起來就會捨不得放下,會一直想要知道接下來作者會發生神麼,令人大吃一驚的事件。由於作者著天真,使得這本書願意讓人一讀再讀。
(三)結論
這本書中除了有趣以外,作者仍然在字裡行間中,寫出了人類學者預給讀者們所知的息。因此在輕鬆之餘,仍然可以獲得許多新知,並不是只是笑笑就結束的休閒書籍。另外,在作者的處世方式上,有許多值得我去學習的地方,即使環境在惡劣,作者還是憑著毅力克服了,他的心境轉換以及隨遇而安的態度,值得效法的地方極大。
# by frost515 | 2008-07-21 18:02 | ☆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