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気ブログランキング | 話題のタグを見る

☆☆☆曇霜の文閣☆☆☆琢磨☆粹練☆精進


by frost515

社會地理 參考論文

題目: 台中縣新社地區聚落與祭祀圈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ttlement and Religious Sphere in Shinshe Area,Taichung County)
研究生: 徐岳文
指導教授:蔡衡.羅啟宏 博士


報告內容
由於參考論文是中文的緣故,不像英文論文需要翻譯,因此只對此篇論文做概括性的主要論點統整:
一.序論
○此篇論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三,分別為:
(一)探討新社地區聚落的行程與規模。
(二)探討新社地區主要神祇祭祀圈的類型。
(三)探討新社地區聚落與祭祀圈之間的關係。
○祭祀圈的劃定有很多種,不同人有不同的分法,論文中有提到的是:
(一)許嘉明
1.祭祀圈內的居民有當盧主頭家的資格。
2.祭祀區內的居民有優先而免費請神明的權利。
3.主祭神有義務應其圈內成員的邀請出巡繞境或巡境。
4.圈內民眾有共同祭祀地方主祭神之義務,以及共同分擔祭祀或廟宇之維護建修等費用之所需的責任。
(二)林美容
  1.共同出資建廟或修廟。
  2.收丁錢或題緣金。
  3.演公戲。
  4.頭家爐主。
  5.巡境。
  6.其他共同的活動。
○而作者論文中祭祀圈的劃定是根據林美容(1986),所提出的六項指標來劃定範圍的,因此作者將新社地區的祭祀圈分為五類:
(一)無祭祀圈。
(二)將寮祭祀圈。
(三)土地公祭祀圈。
(四)庄神祭祀圈。
(五)聯莊神祭祀圈。
○作者進而探討聚落與祭祀圈的關係,並提出下列舉例:
(一)祭祀圈的轉變
以李鳳華(2002)《由祭祀圈看區域的整合與發展-以松山十三街庄為例》解釋。
(二)社會變遷對庄頭廟及其祭祀圈的影響
以舒奎翰(2001)《都市中庄頭廟的現況與分析-以台中市東西區為例》解釋。
(三)透過祭祀空間的呈現描述其聚落形式與空間型態
  以楊勝(2002)《鹿港的角頭與角頭廟》解釋。
(四)村落的祭祀空間對村落發展的影響
  以陳胤霖《台南市安南傳統村落祭祀空間之研究》解釋。
(五)各庄頭地域所建構的神聖空間及其內涵
以尤文良《鹿港街、庄廟宇的神聖空間及其內涵》解釋。
(六)祭祀圈的空間分部及階層關係
  以葉宛錡《阿蓮區域祭祀圈的空間結合》解釋。
○作者寫本作主要的研究方法有:
(一)田野實查。
(二)文獻研讀。
(三)地圖測繪。

二.新社地區的自然環境與開發歷史
○本章著重在研究區域的自然環境與歷史開發的關係,並指出特定族群與祭祀圈的關係,其族群如下:
(一)大南蔗苗養成所招墾工人。
(二)開墾持木農場人力。
(三)永源新村眷戶。
(四)陽明山計畫移民。

三.新社地區的聚落規模與祭祀圈類型
○作者將聚落分為村落、庄與聯庄三種規模,並分析其原因:
(一)村落形成原因
1.同姓結合。
2.移民結合。
3.產業結合。
4.水利結合。
(二)庄形成的原因
1.同姓結合。
2.移民結合。
3.產業結合。
4.地域結合。
(三)聯庄形成的原因
聯庄是由數個裝貨村落組成聯盟的組織,通常必須要有某些同質性並藉由信仰的結合(如:庄神)而形成。作者並舉了四個聯莊為例:
1.食水聯庄。
2.新社聯庄。
3.水底寮聯庄。
4.麻竹坑聯庄。
○文中以土地公祭祀圈最為有特色:
(一)吃福
由祭祀圈內居民在祭祀活動完畢後,將祭品煮熟一起享用以連絡感情。
(二)做土地公戲
又稱平安戲,專為土地公而演的戲。
(三)求柑
在土地公面前,向土地公表示想求柑橘回去吃,待明年歸還更多顆柑橘。

四.新社地區的聚落規模與祭祀圈之對應關係
○首先提到了村落與土地公廟祭祀圈的關係,作者分為四大類:
(一)A類:一個村落,一座土地公廟。
(二)B類:一個村落,無土地公廟。
(三)C類:一個村落,多座土地公廟。
(四)D類:多個村落,一座土地公廟。
○而土地公廟的坐落位置與村落的關係,為做統計作者也分了四類:
(一)民宅附近。
(二)道路旁。
(三)田園。
(四)水邊。
○而這些土地公廟對於居民的實質環境是有一定意義的,其意義如下:
(一)為聚落的守護神,是居民的信仰中心。
(二)可做為一個聚落領域的界定。
(三)為農業之神,祈佑物產豐收。
(四)水源守護神,能”顧水頭,把水尾”。
○再者,作者提及了台灣寺廟的發展及其理論,並引用劉萬枝的研究定期發展:
(一)台灣寺廟發展三期
1.拓墾初期的無廟時期:僅奉香火於田寮或居屋。
2.庄社構成期:此時庄社基礎初尊,以土地祠之普設為其特徵。
3.庄社發展時期:此時景氣盛,多財富者建寺廟,為興隆象徵。
(二)台灣寺廟與聚落發展七階段
1.遊移性的試墾期:無廟
  沒有建廟,但有祭祀活動。
2.成村前的曙光期:草寮、石頭祠
  僅由幾塊石頭堆砌成的廟,高度不足50公分,沒有神像或令牌。
3.村落的雛形期:小祠
  為鋼筋水泥建造,高度比人小,能以手深入插香。
4.村落的奠定期:公厝
  為建廟,將神明固定供奉於某位庄民家屋的廳堂。
5.村落的形成期:小廟
  高度大於人,不必彎腰即可進入。
6.村落的發展期:中廟
  廟身一層樓高,正殿的左右廂房有供奉配祀神。
7.村落的成立期:大廟
  廟身有兩層樓以上。
○最後,作者再以聯庄與庄神祭祀圈的關係做為研究,並以四個祭祀圈做為例子:
(一)新社九庄媽信仰祭祀圈
(二)水底寮東興宮天上聖母祭祀圈
(三)食水嵙龍興宮天上聖母祭祀圈
(四)麻竹坑福天宮天上聖母祭祀圈

五.結論
作者最後將無形的祭祀圈,以一個中心做為起點,探討初祭祀圈內的階層性,並明白指出各祭祀圈與聚落居明之間的關係。
by frost515 | 2008-01-12 16:08 | ☆地理報告☆